牛津-郭同学

浏览量:94次

图片
1

郭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收到智友老师们的邀请,作为一名不久前还在鏖战申请季的学生,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申请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背景介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91.3/100 3.84/4.0   排名前1%

TOEFL 114 GRE 331

大三下赴哥伦比亚大学交换

实习经历:波士顿咨询(BCG);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中国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联合会(CBCSD)等

社会实践:留学中国(BIC)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太阳下的小星星”志愿团队创始人、美好社会咨询社(ABC)志愿者、GACO(Go Abroad COmmunity)联合创始人、若干其余创业经历及比赛奖项、志愿服务300+时长

获奖经历: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秀庐崇德”力行奖学金、学科竞赛奖学金、数学建模北京市一等奖、普林斯顿大学PEID冠军、“达能杯”营销大赛冠军、营销案例分析大赛冠军、优秀学生干部等

目前已获得目前已获得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全额奖学金录取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40000 Scholarship)等录取。

申请结果:

申请方向:MPA、MPP、Management(&MBA)

Ad:Oxford BSG Master of Public Policy(with Full Scholarship)、Columbi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with $40000 Fellowship)、HKUST MIMT

Rej:Yale MMS in Global Business and Society (M2M)、Yale Silver Scholar Program(MBA)、Princeton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KS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最终去向:Oxford BSG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海外交换经历、标化考试以及实践与竞赛经历的相关内容。

1.哥大交换经历分享

就海外硕博申请而言,本科期间的交换经历是一个比较大的加分项,尤其是对于陆本国际知名度较低院校的学生,这是一个难得的让学校找到他们所熟悉的坐标系以客观了解你的基本学术能力,进而(Hopefully)让你证明自己的机会。在大三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校内的交换机会,而是尝试自主申请了宾大、哥大、MIT等校的Visiting Student Program,在求真楼咖啡馆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遗憾地收到Harvard的拒信之后,我终于在哥大的申请系统里点击了Accept。

 

从地理位置上,哥大地处曼哈顿上西区,天生有着极佳的地理位置。与校园和繁华的纽约下城街区几乎融为一体的纽约大学相比,哥大更像是从喧闹的都市之中辟出的一块静谧之地,哥大的地理位置给了学生很多的可能性,纽约丰富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资源自然成为哥大校园环境的延伸。

 

从项目体验上,哥大在众多美国高校中,有着十分为完善和成熟的交换生管理体系。作为Columbia College(哥伦比亚学院)的本科交生,在哥大的选课是十分自由的:由于大家的身份都是non-major student,无需顾虑“培养方案”,因此几乎所有学院的课程都可以自由组合。虽然对于不同项目可选的课程略有限制,但是在哥大,如果学生(包括交换生在内)确实对某一门课程有很强的兴趣或特殊的需求,可以去和教授直接沟通,在征得教授的同意后经过简单的行政流程就可以选到原本选课受限或已经选满的课程,甚至是高阶课程和商学院MBA课程。交换生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期待来到Morningside Height(晨边高地,哥大主校区所在地),有些同学会把交换的机会作为深化专业知识的契机,有些同学则把交换作为扩充眼界的经历,也有同学借此机会修习一些与未来研究生专业申请高度相关,但是在自己的学校鲜有开设的课程,争取得到教授的推荐信,以此为日后申请海外顶尖高校的相关项目做好铺垫。但是对于交换生,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我们必须成为全日制注册的哥大在校学生,才能满足国际交换学生通用的F1签证的需要(主要是为了督促交换生以学业为重,避免以交换为名在美从事其他活动),即我们必须选满单学期12个学分。这意味着什么呢?12个学分大致相当于4门课程,看似并不多,但实际上哥大的四门课程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学业负担,也差不多是哥大学生的平均课业负担量。课程设置上,国内的大多数课程平时以单向的lecture形式为主,平时并不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考核负担主要在期末考试。而在哥大,每一门超过30人的课堂都会有一个包括教授、讲师以及博士生助教在内的teaching team全权负责,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周都会有额外的recitation和discussion section来帮助学生温习知识,或者延伸课堂所学。有割韭菜一样源源不断的小测和作业(全部会被认真打分、反馈并计入平时成绩),更有大量的阅读材料需要在课前及课后独立完成。保守估计,平均一门课程每周有着几十甚至上百页的论文或专业书籍的阅读量,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而言,大量的阅读是学术上最大的挑战之一。据一位来交换的港大文院的同学反映,哥大的文科类型的课程阅读量大概是港大同类型课程的两倍左右,哥大对于本科生阅读量的要求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在哥大(或者说美国高校)课堂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同学的参与度很高,具体表现在同学都在积极地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而这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客观而言,哥大同学们提问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不过更多的,则是单纯因为没有跟上教授的讲课速度或者明显没有听懂之前所讲的内容而提问。不过,当学生和教授都认可了提问的文化氛围,良性的课堂环境就会逐渐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学生因为不好意思提问而导致对于知识的囫囵吞枣,有助于让每个学生都能赶上趟,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关键知识点深化同学们的理解,而不是习惯性地把教授所讲照单全收。这样的课堂文化是值得我们国内高校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的。

 

从申请方式上,哥大有多个学院开设Visiting Student Program,包括Columbia College(CC),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EAS)以及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SPS),时间均为半年或一年,每个项目在申请、选课规则、范围等细节上略有不同。在申请方面,哥大尚无和贸大官方开设的交流交换项目,不过想要去哥大一睹风采的同学不妨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官网自主申请,主要需要的申请材料包括:TOEFL成绩(有ACT和SAT分数也可递送);文书(官网每年会进行命题);Statement of Eligibility(SOR);一到两封推荐信(不是硬性要求,各项目也有差异);本科成绩单等。总体流程较为繁琐,但也是一个熟悉申请流程,提升自身能力和条理性的好机会。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交换涉及学分转化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正好匹配到合适的学分模块,所以想要交换的同学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专业课时间规划,避免延期毕业等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通过智友的老师帮忙申请,我的交换就是智友的老师帮忙申的。

 

另外,在纽约生活,在哥大读书,不可不提的就是哥大在藤校中“首屈一指”的学费和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哥大可以说为学生提供了最方便的生活和学习设施:包括以Butler为主的各大图书馆(24h)提供的丰富学术资源,一应俱全的健身房和运动设施,号称“全美第一”的自助餐厅,遍布全校园的自助打印设备,自动饮水机,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等。但当你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你也应该意识到,上述所有的服务都已经一项一项清晰地计算在了你在哥大的学费之内。哥大的学费因为项目不同略有差异,以我的项目为例,设在Columbia College(CC)之下的Undergraduate Visiting Student Program,一学期的学费包含必须办理的健康保险在内大概在3.5w刀/学期(不包含宿舍费用),而纽约租房的成本大概在每月1000刀-2500刀不等,这样的费用不禁让你想到,“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对比而言,国内高校一年的学费是6000rmb左右,而宿舍一年的费用大概是800元上下。由此想来,态度并不算友善的打印店老板,偶尔排队的校医院,需要走一会才能打到水的小小宿舍,似乎也变得可爱一些了。


2.GT备考

我的语言备考过程总体是较为顺利的,一方面是由于相对不错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归功于比较早就做出了出国的打算,因此很早就考出了较为理想的分数。在这里也提示大家,无论是出国还是保研,甚至是考研和就业,英语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处于自我定位的迷茫期,那么在众多纷杂中选择投入于课内学习和英语实力的提升至少不会吃亏。

关于雅思和托福的选择,我认为有两个因素:

1) 适用性:

在几年前我听到的说法是跟英国或者英联邦的国家尽量选择雅思,申请美国尽量选择托福,但实际上,由于众多英国高校开始表示接受托福成绩,而众多美国高校也开始灵活地接受雅思成绩。托福OR雅思的选择现在已经并没有之前那么纠结了。在我做学校research的时候,我发现我申请的众多英国高校其实也同样接受托福成绩,不过仍然有一个总体的规律:英联邦国家,如果同时接受托福和雅思,对托福的要求可能会略高于对雅思的要求,在美国和加拿大则反之。

2) 考试考察倾向和自身优势的匹配度:

关于托福难还是雅思难,其实也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因此与其去考虑到底哪个更容易一些,不如去思考哪个考试更适合自己。在两个考试的选择上,我有一个总体的经验:如果你对于听力更加擅长的话,建议去选择托福,因为在托福的考试当中,除了阅读模块不涉及听力,在其余三个部分都涉及大量的听力类试题,听力在总体考试中所占到的比值相当大,因此在托福里有“得听力者得天下之说”。而在口语模块,雅思所进行的是一对一的真人对话,而托福则是人机对话,有些同学可能会感觉人机对话有些尴尬,而真人对话更加舒畅;也有同学认为人机对话的托福考试有更多的套路可循,而相对更加生活化的雅思口语考试则很难有固定的模板,见仁见智。

 

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接受一些新兴化的英语水平测试:比如PTE和Duolingo(多邻国),尤其是语言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同学们,可以去仔细了解一下,从考试难度上会比托福和雅思略微简单一些。

 

关于疫情期间的备考策略,我认为同学们应当主动利用好这段无法考试也不方便出门实习的时间扎实地做好标化考试的备考,尽量保证在有考试机会的时候一击必胜。同时我也建议将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的优先级放在GRE和GMAT之上,因为在全球疫情的形势下,学校极有可能准许延后提交或放宽标准化考试的要求,而二者相比,学校更有可能放宽甚至waive的是后者。

3.竞赛实习和实践经历

我个人参加了一些社会企业创新类型的比赛和小型咨询案例分析大赛,由于经历较为普通,也不具有代表性,故一笔带过。我的建议是,除非你的竞赛经历足够硬核,不建议作为单独的模块放在简历上,而是选择和其他实践经历一起作为“Leadership Experience”或者和奖学金等荣誉一起作为“Awards and Honors”放在简历的相应部分。如果是校级以下级别的比赛、排名在前三名(等)以后或者是某些盈利性游学机构承办的所谓比赛,如果有其他更好的经历替代其位置,建议删去。

另外,关于志愿活动,虽然仍是申请中展现申请人社会服务意识的重要方式,但是研究生申请不同于本科生,志愿活动只是研究生申请的零星点缀,代表你不是一个无趣/自私的人,仅此而已;而你在特定领域的学术能力/职业潜力将被赋予绝对高的比重。在当前,各种形形色色的志愿活动已经无法将你从众多强有力的竞争者当中distinguish出来,你需要去挖掘的核心在于如何将你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与领导能力与服务社会或某一事业的热情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不加思考地去参加各种乏善可陈的公益活动。如果只是为了申请,而去功利地参与一些社会性活动(比如很火爆的“旅行义工”)是大可不必的。你不纯粹的动机,也会在面试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细节上的表现被见多识广的面试官轻易识破。

4.申请阶段

关于中介/DIY的选择

关于留学申请到底是DIY还是采用中介辅助,其实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留学中介所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三种:

1.辅助检索和整理繁杂的信息,填写基础网申材料及代劳其他重复性工作,为学生自身其它方面的智力性准备任务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2.通过往年辅导经验所积累出的对目标学校和项目的特色和偏好的理解消除学生和目标院校目标项目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背景。

3.文书和申请相关材料方面的思路指引、写作或润色,并进行适当的包装。

因此,选择中介与否,也是根据你对上述三个功能需求的强烈程度而决定(当然还有你留学的总体预算规划)。我赞同大部分同学在没有中介辅助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顺利地完成申请的全程,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我同样认为善于向外界索取可得的经验并为自己所用,以达到快速自我成长的同学有可圈可点之处。总而言之,申请的方式是极其个性化的选择,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关于我所选择的留学中介

我所选择的留学中介叫做智友留学,我是从另一家不满意的中介退费后,又在智友报名的。这是一家非常“有温度”的留学机构。我也是在调研了很多留学辅导机构之后才选择了他们。从申请的准备阶段到开始申请再到依然完成申请的现在,我对智友的老师们,以及这家机构有很多的感激。

智友虽然是一家小机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完善的内部申请流程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智友的导师们本身有着丰富的经验,智友的老师们都有着多年的申请经验,不论是对专业方向还是对中国各高校学生的特点都有着很清晰深刻的认识,这点也很重要,因为留学机构最大的作用其实是在于帮你去写文书,而只有充分了解你,才能够写出适合你的有针对性的文书,而不是简单的去套一个模板。当我去找他们咨询的时候,他们给我提供的建议让我感觉眼前一亮,都是我在之前在咨询别的机构的时候没有听到过的中肯的建议。不仅如此,智友的老师都十分的负责,我和老师之间的沟通频率特别高,老师们帮助我解答了很多申请之内申请之外的问题,可以说是我大学期间真正的导师。总而言之,这是一家非常优质非常棒的小而精的留学机构,从一开始到现在,我愿意把这家机构推荐给更多有志于留学的同学们,相信这家机构也能够帮到更多像我一样有留学的想法却缺乏对留学足够认知的你。

文书与简历

文书和简历是留学申请Package里的核心要素。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牢记墨菲定律,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这在文书和简历的修改和打磨上尤为明显。当你完成了标化考试的准备自以为万事大吉,其实申请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文书和简历的撰写和雕琢无疑是申请中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任务之一。即使你找了最优秀的中介,如果你自身的积淀不足,或者自己从未有过系统化的思考,他们也无法做到化腐朽为神奇,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弄虚作假则是更是绝对不可取的方式。

 

相比保研的申请,文书在出国申请中所占的权重更大,这一点在美国高校的申请上最为明显。需要注意的是,SOP或者PS并不是简历中各种经历简单的大串烧,而是需要以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做为主心骨,将与之在不同层面相关联的经历做为血肉,梳理出一个清晰完整的storyline。因此一篇优秀的文书的产出需要你从很早就开始思索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你选择哪些经历放入其中,又以一条什么样的逻辑线将你的各种经历联结起来。这里有一个小tips,就是培养自己hypo-driven和result-driven的思维习惯,比如大家可以提前一年就有意识地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往年所出的文书题目,并将这个题目放在心上时时思考,这样未来你走的每一步都会更加笃定。

 

短期和长期的个人规划,其实是不论申请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即使在文书中没有明确的问到,你也要保证,面试官能够通过对你的简历和文书的审阅,快速勾勒出你自我规划的大致思路,而不是优秀却发散的个人经历的堆砌。大家在写短期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时候切忌空想。

对于泛商科类职业规划型的文书感到无从入手的同学,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1.首先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力和兴趣点,结合项目本身的特色与定位确定职业规划的大致方向,这里目前只需要建立一个模糊的印象。可以通过项目官网的“毕业生去向”栏目建立初步认知。

2.去Linkedin搜索你想要申请的这所学校对应项目的校友,找到与你的方向较为契合的Alumni,看看他们在申请之前做了什么样的实习,有什么样的经历?在申请之后又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前者可以参考作为你短期的职业规划,而后者可以参考作为你长期的职业规划。同时关注校友如何在个人Linkedin的Profile中描述自己在对应组织的实习经历,建立更深入的认识。

3.对应你暂时确定的短期和长期的职业规划,分别找到一家或两家具体的公司具体的岗位作为你的潜在意向目标岗位(所选取的公司最好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同时思考如何从自己的短期规划跳转到长期的目标位置: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层面的积累 (技能上,资源上,行业洞见上 etc.) ?

 

4.去这两家公司的英文官方网站,调查这个对应岗位以及所在部门的工作职责描述以及具体的qualification,同时也可以继续在Linkedin寻找对应岗位不同人的职责描述建立更加深入的具象化认识,部分表述甚至可以直接paraphrase,结合自己的理解运用在自己职业规划的表述上。

5.在完成初步的自我的短期与长期规划后,你可以开始以一个面试官的身份不断去question自己。以快消行业marketing的规划为例子,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想去做快消行业?你的marketing service针对什么地区?你有什么个人的积累以支撑你的职业理想?未来你希望带来经济利益以外的什么impact?”等等。很多面试官自身就是出身业界,如果上述答案不能够不假思索的回答,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个人规划成熟度不足的表现。

形形色色的文书撰写的背后,其本质是个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梳理和规划,因此同学们不妨把文书当成一个自我总结、反思和沉淀的机会,帮助自己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你所感兴趣的行业,同时了解如何从现在的自己逐步走向未来理想中的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撰写申请文书的价值远远大于申请本身的意义。

推荐信

关于推荐信,我始终认为内容>>Title。推荐人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推荐人背景和你专业申请方向的匹配度的重要性大于推荐人职位或教职头衔的高低。不过,在其他变量(内容等)给定的情况下,外国教授的推荐信在留学申请这个场景下一般来说会比国内教授的推荐具有更强的效力,这其中主要是文化认同的因素,我们无需回避。以我的经历而言,在哥大交换期间,我获得了两位出名教授的强推(其一第二年去了LSE经济学系执教),其中一位教授更是热情到根据我所申请的不同项目各自的特点帮我每一个项目都单独定制了推荐信,这封高度定制的强推成为了我顺利完成申请的重要因素。这里有两个小tips提醒大家:

1.不论是来自教授还是来自实习单位的推荐信,发送的时候一定要用带企业或学校域名的官方邮箱发送,只有这样的推荐信才会被认为是有效的推荐。如果领导不希望以公司域名的邮箱进行背书,或者学校的教授说并未开通学校域名的邮箱,一定要坚持这个底线,如果对方实在坚持的话建议换一位推荐人。

2.一般来说在申请系统里你可以选择是否waive掉在申请结束后查看推荐信的权利,这里最好要选yes,这代表了你对教授的信任,也体现了你对教授的尊重。

5.想说的话

撰写这篇文稿我花了一整晚的时间,但我更多的时间在思考。作为曾经看过很多学长学姐的分享并受益于其中的人,我很期待将自身积累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而另一方面,我也深感很多前辈的分析已经足够完备,很难找到新颖的切入点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在本篇文章里,我弱化了对个人经历和感悟的叙述,而是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对大家更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以及可以复用的经验,帮助大家少走一些我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在这个模块,我想说的有以下几点:

1.研究生申请只是个人生命历程的一个stepping stone,通向你理想的职业,或者更远一些,你理想的生活。当你在进行选校和规划的时候,谨记你选择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曲线救国可取,但是缺乏审慎思考,为了追求时髦或光鲜而做出的决定,其背后的代价可能是长远而深广的。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想清楚我们为什么在走着。

2.不要盲目效仿任何一个所谓“优秀”的学长学姐的个人经历,而要深入探究你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外部经验与自己的已有认知摩擦碰撞,将外部所得中精华的部分内化为自己逻辑架构的一部分,进而达到自我思维程序的优化。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种“优秀”,那就是有勇气和能力贯彻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3.成长的过程有时是难熬的:一直在求索,有时狼狈,但所有的蜕变与进步都必须仰仗痛苦的挣扎。

最后,天高目远须长久,地厚心深大事成。少年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申请回顾(点击查看)

【牛津Offer捷报】恭喜贸大G同学同届唯一!

【哥大Offer捷报】恭喜贸大G同学,成功斩获哥大sipa Offer

【Offer捷报/哥大交换】恭喜贸大G同学斩获哥伦比亚大学交换名额

相关推荐 ●

 一起去哥大,才是情侣撒狗粮的正确姿势!和哥大argue也要去!

● 想去不“水”的项目?华盛顿西雅图的BA,只招2个中国人!听智友UCI学姐怎么选

● 横扫亚太——听芝大学姐谈MPP就业

● 在加州,就算是学艺术的都会编程?智友UCSD学姐和你谈谈商业分析的申请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