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活,爸妈以为我这样,朋友以为我这样,女票以为我那样,其实我……

浏览量:86次

说到留学生活,在别人的眼睛里那可谓是极其高大上,

奢侈品豪车已经不新鲜,

各种泡吧派对也不算事儿,

在朋友圈分享一张图书馆学生照堪称体验平民生活也是被赞到爆!


也有小伙伴表示蓝瘦香菇,留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逼格,但是总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经常,爸妈以为你这样,女票以为你这样,然鹅实际上……



关于上课


爸妈以为是这样:

朋友以为是这样:

女票以为是这样:

只有我知道,其实是这样:

关于教授


爸妈以为是这样:


朋友以为是这样:


女票以为是这样:

只有我知道,其实是这样:

关于夜生活


爸妈以为是这样:


朋友以为是这样:

女票以为是这样:


只有我知道,其实是这样:

关于吃饭

爸妈以为是这样:

朋友以为是这样:

女票以为是这样:

只有我知道,其实是这样:

还有这样的:

关于做饭


朋友圈你看到的是这样:

这样的:

最差也是这样的:

在之前,实际上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关于shopping


朋友们以为是这样的:

这样的:

只有我知道,其实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关于出行


朋友们以为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只有我知道,其实大多数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关于口语


朋友们都以为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只有我知道,其实是这样的:

我是神奇的分割线

失落的海归:留学花费100万,月薪不到6000元

原文开始:

原标题:失落的海归:留学花费一百万,回国后竞争激烈超乎想象

核心提示:在面试一家外资银行的时候,赖凯颖发现和她一组进入最终面试的五个应聘者中, 只有自己一个本科毕业生,其余四人均是研究生学历。

 

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特约记者 罗仙仙 发自广州

赖凯颖从来没有想到,回国之后的求职之路竟然会如此曲折。

 

在面试一家外资银行的时候,赖凯颖发现和她一组进入最终面试的五个应聘者中, 只有自己一个本科毕业生,其余四人均是研究生学历。在这四人当中,有两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国内“985”大学,一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悉尼大学,另外一位本科就读于国内“985”大学,硕士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以前大家会觉得海归很厉害,但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和国内高校的发展,海归的竞争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她感慨道,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她的想象。

最终,她还是被刷了下来。

 

赖凯颖意识到,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开始渐渐褪色,大多数海归和她一样,现在不得不面对“骨感”的现实:他们并未收获理想中的高收入,就连留学的学费也很难靠薪金赚回来。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海归”一词,意指回国积极投入市场化浪潮、进行独立创业或者走上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的留学回国人才。

 

8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另外,专业不对口现象在海归群体中同样明显。

留学花费一百万,面试时“眼泪都要出来”

 

2011年,平时成绩优异的赖凯颖,只考上了一所国内的二本学校。高考失利之后,赖凯颖选择休学一年申请国外大学。在雅思考到6.5分之后,她终于进入加拿大综合性大学排名第一的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学习会计和金融学专业。

 

在赖凯颖毕业的2016年,西蒙菲莎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于200名左右,和国内“985”的高校排名相当。整个留学花费并不便宜。家境富裕的赖凯颖表示,留学加拿大四年的花费,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毕业后,赖凯颖选择回国内。她找工作的第一站选在了广州,这是离她家乡最近的一线城市。

“在我大四的时候,我也有考虑过到底要留在加拿大还是回国内发展,但最终还是因为家人的强烈要求而回来。”赖凯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因为自己就读的大学排名较前,且自己也就读于热门专业,所以在回国之前,家人和自己对于找工作之事并不担心。

 

但回国之后的第一次面试,赖凯颖就感受到自己的状况,与国内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区别。

“面试进行得还挺顺利的,但在最后,面试官问我几个相当专业的会计问题,当时我就知道这下悬了。”赖凯颖回忆道,她所面试的是一家国有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在工作中需要经常处理财务报表。然而她在加拿大所学的会计课程,多是根据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或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而编写,但在国内的会计准则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仍然相当明显。

 

“会计准则的不同决定了财务报表上的一些数据差异,招入我们这样的国外留学生,会使得企业在内部培训的成本升高。”赖凯颖这样看待她面试的失利。

 

让赖凯颖更加失望的,是她一次面试某国有银行时,主考官对她专业能力的质疑。在赖凯颖大四的时候,她便通过了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的考试。作为国际认可的金融从业者资格考试,英国《金融时报》杂志于2006年将CFA专业资格比喻成投资专才的“黄金标准”,而赖凯颖也是在经历近一年的准备之后,才成功通过了考试。


但这一个全球通用的专业考试,并没有得到这次面试官的青睐:“在面试的最后,考官问我有没有在国内考取基金从业资格证或者银行从业资格证,我跟考官说我准备考CFA二级,他冷冷地回一句‘整这些没用的做什么’,当时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现在赖凯颖已经离开广州,回到自己的家乡—南方的一座二线城市,在当地一家公司负责金融工作。这份工作,她坦承,有自己的努力,也有父母的介绍在里面。

 

拿着不到6000元的收入,赖凯颖觉得相当快乐。“现在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五点半下班,公司基本没有加班文化,工作强度和压力也不大。周末也有很多时间可以陪男朋友和家人,这对于大城市的金融从业者而言,都是奢侈品。”

 

但有些时候,赖凯颖还是会觉得又不甘心:毕竟家人供自己留学花费超过100万元,对比自己不到6000元的月薪,“要做差不多20年才能回本啊,”她自嘲道。

 

母亲打工攒学费,求职中的优势只有语言。和家境富裕的赖凯颖不一样,刘逸凡的家庭只能算是中产阶层。

 

2011年10月,19岁的刘逸凡抵达日本大阪。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学习日语,通过留学生考试和日语等级考试,随后报考了在日本国内相当普通的一所大学—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专业是经济学。

 

刘逸凡的母亲曾到日本工作两年多,积攒下了可供他出国留学的十几万元教育“基金”。

大三修完所有学分,他大四开始奔波在日本各个公司的就职活动中,计划在日本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国,但在求职中处处碰壁。

 

“日本对外来求学的学生包容性还不是很大,而我在日本找工作的优势就是中文,很多日本留学生在日本的工作是一些免税店的销售。觉得自己怎么也是一个留学的本科生,总不能在日本做个销售,卖手机吧。”

 

在日本经历了十个月的求职,刘逸凡5月份回国后就开始在网上投递简历,收到两家北京公司的面试通知便奔赴北京。到北京的第一个星期,刘逸凡面试了两家贸易公司,都是对外贸易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他最初向往的工作,在面试后却没有收到任何通知。“我在国外是到处碰壁,回国找工作就觉得压力很大,很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因为是留学生身份,父母送出去念书也是十几万元的花销出去了,心里很多不安。”

 

在随后的第二个星期,他进行五家企业的面试。但其中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很低,起薪较高的工作则需要他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重新学习。

 

“找来找去都是月薪5000元左右的工作,最高不过7000元。”他沮丧地说道。

 

“经济学的范围广,想在就业时能有优势,求职时反而觉得方向太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刘逸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在求职中的优势,只有语言。

 

现在他就职于北京某家化学相关的公司,公关职位,负责对外关系,“公司要么招很懂专业但不通各国语言的人,要么招通外语但专业不对口的。我就是后者。”刘逸凡说道。

 

如今的刘逸凡,在北京的月薪为6500元,“在日本工作应届生能有20万日元,换算人民币每月大概一万二,回国后能拿到一半,我也觉得很知足了。”

 

用人单位:有海归语言都没学好

 

海归们对用人单位的待遇感到失落,很多用人单位对海归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我遇到的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很松散,理论知识都学不扎实,修满学分一年两年就毕业,最符合公司需求的只有语言了。” 杨飞凡是从事国际早教育公司的HR(人力资源)。

 

杨飞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来公司应聘的留学生不少,他们当中也有人表现不好。

 

杨飞凡所在的公司里对海归的接纳比例大概为3%,语言水平是用人的第一要素,第二是专业技能,第三是性格态度,其他再好,语言达不到标准也是不行的。“以前有一位英国很好大学毕业的海归,顺利毕业,但语言都没学好。”杨称。

 

在近期招聘文案策划时,杨飞凡就碰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学习了一年的新媒体专业,“他认为自己是出去‘镀过金’,在面试、笔试时的表现都挺一般,在薪资和发展机会上期待还挺高,最后没有留用”。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54万,归国人数超过43万。越来越多的海归涌入国内就业市场的同时,各种海归变“海带”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留学一年月薪缩水不到7000元”“海归对工作满意度不足40%”……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红霞在研究中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海归就业的“匹配难”。 一方面,海归自身拥有的精英情结使其在就业选择中难以放下身段、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在海归数量日益增多且高层次人才回流率低的背景下,海归在劳动力市场中遭遇社会排斥,而用人单位在选聘海归时更加理性、务实,不再看重海归的身份符号,提高了聘用海归的条件和门槛。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我是神奇的分割线

如何机智的回应

——“留学花费100万,月薪不到6000元"


类似的话题,辩来辩去的,其实核心的前提条件是——留学生是否就该是精英!把这个话题搞清楚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智以为:

20年前的陈旧观点认为:留学造就了精英,这其实是个错觉。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精英!然后他选择了留学。所以并不是留学造就他成为了精英。

20年后现在的行情是:留学就是普通的求学,已经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考虑的事。大家都需要升学,无非是你选择了这里求学、我选择了那里求学。没有任何理由求学的地点不同,就该成为精英。

所以,小智从不认为留学生就该是精英。无论是海归还是土鳖,大家都是学生,毕业之后都要踏踏实实工作,喂饱自己,服务社会,这一点是一样的。

(贺涵是精英,然后他留学了。不是因为他留学了,所以成为了精英)

所以,无论是曾今还是现在,精英与否跟留学无关,两者之间各是两个话题。小智在文章的结尾处,会告诉大家,究竟什么人,才是精英。

 

借用我们智友一位学子的原话:“我回来也可能决定去农村种地,从不认为留学就该有精英情结”。小智喜欢。

那为什么还会有大量的人关注《失落的海归:留学花费100万,月薪不到6000元》这种文章呢?这里边除了广大焦虑的中老年家长外,相信还有不少酸葡萄心理的人,尤其是自己留不起学,又见不得别人好的那群人。“哼,你留学回来,也就这样嘛~”

嘲笑留学生装逼的人,才是真正装逼的人。小智最见不得小人穷酸的样子~

同理,一味的吹嘘国外大学国际排名高所以比国内的大学好,或者一味的贬低国外大学水,国内大学更好,这两者显然都是非常不理性,不正确的。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该有的心态。

 

格局大一点儿,心胸开一点儿,让我们的社会更多元化、包容化,每个人都过好自己的选择,好么?

但如果就是有人嘲笑我们留学花了100万,毕业后月薪6000,该怎么办呢?小智这里教大家几招,希望小智的观点不仅轻松愉快让大家一乐,也能给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上,一些新的启发:

高级怼

转移矛盾

例如,

“100万多么?在北京最多买个厕所。和厕所比起来,我宁愿去留学。”

算账法

例如,


“照你这么算,压根就不该上学。听说现在好多幼儿园没个十几万也读不下来吧?你就该从5岁开始摆地摊儿,现在也是商界大亨了吧?”

再如,

“北美旅游团半个月行程,报名费10万+,我在美国玩了四年!48个月才100万+,不贵吧?”

上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挣钱么

例如,

“书中自有黄金屋?迂腐,离我远点儿”

寻找更深层的原因

小智讲句公道话,薪酬这个问题,是直接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的。例如,美国人自己麦当劳卖汉堡的,差不多月薪在2000美金左右,不仅足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能剩下零花钱吃喝玩乐,不管好坏,攒钱养个二手车的钱都够。美国的物价比国内低太多太多了。你问问中国在饭店打工的服务员,他能养的起车么?

说到底,月薪6000,就是中国现在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跟留没留学没关系,跟你是什么人也没关系,你在哪里就业,就肯定要符合哪里的行情。

当然,你也可以这么说,

“靠,你要这么比,我跟你讲。非洲某部落一黑人小青年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回到部落就业,月薪是两条斑马腿。要知道这已经是他们部落不错的工资了!!说白了,还是国家不行,整个国家的薪酬也就这个水平,跟我留没留学有啥关系。”



看看其它国家

欧洲内部或者欧盟和北美之间,互相来去的留学生也是一大把一大把。但从来没听说过哪个英国人去德国留学一圈儿,回去之后就工资爆表,成为英伦精英。也没听说哪个法国人去美国留学就是为了将来回法国装B。国家层次不一样,想法不一样。

知足常乐

2017年北京平均工资为6906元,北京市工资分布比例中,占比最高的薪资范围是4500元—6000元;其次是6000元—8000元。

(北京市2017年工资分布比例)

“天呐!我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就瞬间达到一线城市的平均薪酬水平,我骄傲!”

最后,小智说句公道话,是海龟还是土鳖,跟收入真的没什么关系。但是,学校的好坏,却跟收入是真心有关联的!国内的HR压根儿没法判断一个非名校海归的含金量,这就和他们没办法判断国内非211/985院校毕业的学生其含金量是一样一样的。所以大多时候国内HR只认名校,无论你是土鳖还是海归。例如以英国为例,分为3类,一个是G5院校,一个是听过的院校(曼大,爱丁堡这些),一个是没听过的。

高端行业就那么些位置,所以,位置少了,对手多了,找不到好工作不是你不优秀,而是优秀的人太多了,学历好,中产家庭,海外背景,志愿经历,拿得出手的实习大几个,这样的学生太多了。

所以,是继续留下当土鳖还是选择出去留学,真心无所谓。但是,尽量去一所好学校,这个道理是一定正确的啊~

而且海归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一个绝对的先天劣势就是,没办法赶上校招季。很多时候都是已经毕业了,才开始找。小智搜来一个表,大家可以做参考:

不要再给留学生贴标签了!!

我们的社会应该拒绝给任何群体进行道德绑架!!

《失落的海归:留学花费100万,月薪不到6000元》这种文章,就好比是“清华北大毕业的竟然去卖猪肉”,没有任何区别。人家卖猪肉怎么了?碍着谁了么?

 

拒绝用所谓的“成功”、“道德”绑架任何人群,才是多元化和谐社会该有的水准。只有Loser才巴不得看到高考状元都去摆地摊儿。

大家都是一样的学生,都理所当然的需要面对国内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人还抱着陈旧的观点认为留了学就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没有理由啊?!

“回想留学的日子,身边同学的生活常态与在国内没有多大区别,那无非是换了一个国家,上一样的学。当然,少数主观能动性与执行力极强的同学就脱颖而出了。”这是知乎上一位学子的留言~

 

一个人的成就不取决于他的背景、光环。袁绍四世三公,败的家破人亡;刘备织席贩履,也能成就一代帝业。

一个人的成就只取决于以下两个原因:


1.他是否天资聪慧

2.他是否绝对努力